
贝加尔湖隐居札记:在这喧嚣的世界, 一个人到西伯利亚森林住半年 - 席尔凡・戴松 - 文宇宙|Bookniverse
贝加尔湖隐居札记:在这喧嚣的世界, 一个人到西伯利亚森林住半年
席尔凡・戴松
US $6.80
US $7.56
2020/06
|
9789863597971
|
ePub
|
木馬文化
书籍简介
查看更多文学 > 欧美文学 > 文学作品
21世纪的《湖滨散记》
恐慌世代读者最需要的心灵书写
一段隐居原始森林的人生思考
倘若你有以下症状:
#以前的我话太多了
#我想要宁静
#太多信没回且太多人要见
#我嫉妒鲁宾逊
#实在很懒得买菜
#为了能鬼吼鬼叫和过一丝不挂的生活
#因为讨厌电话和引擎噪音
那么读读这本书,并且找个地方,让自己短暂地
静静休息一阵子吧
「『隐居』乍看远离生活,然而这本『隐居之书』却站在与社会相依存的观点,告诉人们生活是一门艺术,而非令人鄙视之事。」────《科克斯书评》(Kirkus Reviews)
「我行前随身带了书,雪茄和伏特加酒。
其余的东西──空间,宁静和孤独
──那里已经有了。」
法国记者席尔凡・戴松曾向自己许诺,要在四十岁前去森林里过一段隐居生活。于是,他前往西伯利亚自然而孤独的荒野────贝加尔湖畔的一座小木屋里住了六个月。离小木屋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外,他没有邻居,偶尔会有熊访客。
在西伯利亚的荒凉森林里,神秘静谧的贝加尔湖畔,小木屋四周是无边无尽的自然景致,冬季气温会降到令人冻僵的摄氏零下三十度;到了夏天,化不开的冷空气成为弥散在湖面的雾气,更让人觉得这里是流放之地。
▍在这里,我见识了冬天和春天,幸福,绝望,乃至于平静。
两只狗,一座烧柴锅炉,以及一扇面湖的窗户,这是戴松仅有的东西。他靠自己的双手将小木屋内部打造成像梵谷在亚尔小镇那间黄房子,自然明亮且毫不矫饰。他每天的生活逐渐简化成几个行为:砍柴,钓鱼,煮饭;而陪伴他的只有书籍,伏特加与雪茄。
「在这片无人之地,我替自己打造了一段清明又美丽的生活,我度过一段深居简出的俭朴日子。我依山傍水,得以凝视日子一天天流转。我砍柴,钓了自己的晚餐,读很多书,到山里健行,并在窗边喝伏特加。这座小木屋是个绝佳的观察站,能一窥大自然的各种动静。」
在这片荒原中,他逐渐驯服了空间,时间,每一天都在发掘忙碌生活与旅行中无法带来的体验;最后他以缓慢沉稳的步调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,简约而美好的生活。
「也许所谓自由即在于拥有时间?
也许所谓富有即在于坐拥独处,空间和安静
──而这些恰恰都是未来世代人们所欠缺的事物。
然而只要深山里仍有小木屋,这世界就不至于全然绝望。」
得奖纪录
★荣获法国梅迪西文学奖
★荣获英国铎曼旅行文学奖
★《国家地理》最佳秋季读物
★《金融时报》年度最佳好书
名人推荐
【Tai Tai LIVE WILD】阿泰与呆呆(《折返》作者,旅行家)
山女孩Kit(《山之间》作者)
林佑轩(作家)
徐振辅(台湾大学地理系硕士生,自然写作者)
黄宗洁(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)
黄丽如(酒途旅人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从心推荐
好评推荐
★亚马逊4.2颗星,国际名作家,各界媒体齐声推荐!
「对于那些梦想逃到茫茫荒野中的人来说,它幽默,充满活力,还是一种芬芳的抚慰。」────《旧金山纪事报》(San Francisco Chronicle)
「一年四季最好的旅行书之一。」────《国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
「年度最杰出的自然书写。」────《金融时报》(Financial Times)
「彷佛被扔到火炉的伏特加酒一样,这本书轰然燃起美丽的火焰,并以幽默和机智照亮主题,闪耀且令人难忘。」────戴维.乔治.哈思克(David George Haskell),《森林秘境》(Financial Times)作者,普立兹奖入围者,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暨环境研究教授
「这本书该被一字一字细细品读。这是一个人对于自然的美丽书写,生活及阅读中体尝的孤独,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妙故事。」────言语与和平(Words And Peace)书评网站
「节奏轻巧,幽默,富洞察力且惊喜连连,文字深刻记录(这里没有先验哲学)下伏特加酒在世界最深湖泊的冰面上,为期六个月的孤独狂欢。」────史密斯书店(Booksmith)
「内容非凡……作者除了文学体操和怪癖外,写下了描写西伯利亚广阔风光的赞歌,以及在度过逆境的生活方式。这本书让人一页页不忍释卷,直到我们和戴松一样结束了这段隐居时光,返回我们的日常。」────《亚洲书评》(Asian Review Books)
「戴松在两只小狗以及奇妙访客的陪伴下,叙事变得生动且令人愉快。这几乎让所有读者都想如此孤立地度过六个月。几乎。」────卷一,布鲁克林(Vol. 1 Brooklyn)书评网站
「戴松冒险进入梭罗只在口中说的地方────自然和孤独的旷野,并以雷蒙・钱德勒抒情式犬儒主义来写自然,媚俗,暴力,羊群行为及对荣耀的关注。在书,雪茄和伏特加酒,再加上一把好刀和太阳能电池板,戴松逐渐集中在真实的生活,并以令人惊讶的清晰而坦率的文字,提出了极富兴味的精神追求。因此他在日记中写道:『如果我有内心生活,我最终会找到它的答案。』」────麦克.席姆斯(Michael Sims),美国作家与评论家
「透过这本书,为梭罗和埃默森的自然文学增添了现代的声音。」────《前言书评》杂志(Foreword Reviews)
「这是一本哲学日记。作为一名隐士在西伯利亚的生活经验,让戴松愈是深入探索思想和内心,就愈发意识到自己是另一个人。他在描写狼或熊的场景上,无可避免地会被拿来与《湖滨散记》比较。然而这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是,它摆脱了梭罗式道德的束缚。毕竟作为一个和社会相依相存的人,生活是一门艺术,而非令人鄙视之事。」────《科克斯书评》(Kirkus Reviews)
「戴松的幽默感一绝,并生动写下他热爱的针叶林与俄国人对其近乎神秘的依恋。他在书中展开叔本华式地追索:现代人眼中的渴望与遗憾间的世界。」────《经济学人》网站(Economist.com)网站
「戴松这位漂泊四方,走路,骑马,驾单车长程远游的作家,这一次花了六个月的时间,栖居在贝加尔湖西岸一幢九平方公尺的小屋中……九月一日,本书初版,印了一万两千册,之后六次再刷,达到七万八千册。辉煌的成功。……他谈论冰,谈论雪松,谈论昆虫,山雀,还谈论不可见的熊与山猫──他以足堪匹敌最伟大的自然书写作者的灿然文笔颂赞这些伙伴。」──法新社(AFP)
「他是作家,旅行者,小说家,记者。他是冒险家,热爱叙说自己所经历的一切。……这一次,他将带我们来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小屋深处,进行一场巍然寂定,八方不动的旅行,为的是体验空无,孤独,静默……一种『讲究的浪掷时光』!」──《本周法兰西岛》(La Semaine de l'Ile-de-France)
「是的,席尔凡・戴松,这名穿着登山鞋的男人,戈壁沙漠,图博山巅永不疲惫的游走者,更可能是我们旅行作家最闪耀的一位,这次选择了安居一隅:三公尺乘三公尺的宇宙里,没有电视,只有一扇窗户,维生的核心是一具平底锅。……本书除了殊异的经验,更以文字风格而卓尔不群。」──《巴黎快报》(L’Express)
「作者温柔的笔触与西伯利亚自然的险恶形成了对比,让本书成为一首优美,素朴,不夸矫的『世界之歌』,唱出的旋律在读者心中良久低回。」──新观察家(Le Nouvel Observateur)
「戴松的思考方式有时是碎片式的。当他跟他的姓一样名副其实,出版他那些名言佳句时就是如此。好比说,我们读到他写的这个句子:『掉到水里的一颗石头绝不会错失红心。』然而,戴松讲述他的远行时也会进行整体思考;此时,他是一个更伟大的他。本书是这些整体思考的其中一部。一部冰之整体,孤独之整体,人性之整体,文学之整体。……这部作品是流动行进的冥想,充满对空间,时间,美,奥秘,身体的思考……这不只是一本书,更是对生命的提案,一种书写的隐喻:消灭生命周围的一切,就为了只专注在核心本身。阅毕此书,一种涤净一切的急迫需求油然而生。『让牠们别太靠近你』,一位名闻遐迩的牧羊犬训练师如是说。」──《观点杂志》(Le Point)
「这部作品非常珍贵,它揭露了流逝的时间那无可估量的价值。作品非常有张力,我们于是发现一个吊诡之处:说起来,在这座小屋中,(几乎)什么都没发生。这部作品由一位穿着风之鞋的男人所撰,是一曲针对静止,缺乏,静默的颂歌。……如此对孤独的追寻──我们尤其不能将之看作限制──促使作者内省静观。……他与孤独的关系是复杂而意义丰富的。……在一个万事万物都以提高利润为目的而遭到安排,组织的时代,戴松透过长时间凝赏贝加尔湖及湖中掩映的天空,重新发掘冥想的益处。」──《世界报》(Le Monde)
「我们这个男人有文化素养,有幽默感,有货真价实的深度。」──《图书周报》(Livres Hebdo)
「本书是一部叙事,更是一部证言。同时,它也是一首讴歌世界之美的颂赞曲,一篇为作者热爱的古风隐居生活的辩护辞章。」──《费加洛报》(Le Figaro)
作者简介
查看更多席尔凡・戴松
席尔凡・戴松(Sylvain Tesson)
法国文学家、记者、探险家、旅行家。
十九岁时,骑单车穿越冰岛中部、参加婆罗洲洞穴探险,后与好友一同骑单车环游世界,并将这段历程写成《骑行地球》(On a roulé sur la terre)。
一九九七年以来,以步行、骑单车、骑马的方式游历中亚。
二○一○年,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,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本书《贝加尔湖隐居札记》,甫出版即销售破二十万册,如今已卖出十国版权,并荣获梅迪西文学奖,改编电影于2016年上映。
至今出版十多部游记,散文随笔广受好评。曾以短篇小说《和自然一起安眠》( Une vie à coucher dehors)获颁龚固尔文学奖。
出版社简介
查看更多木馬文化2001年,新世紀的第一年,不是為了攻打特洛伊城,也不是因為電腦病毒,木馬這次是為了閱讀而存在。新世紀的木馬,這次要推動新新文藝復興運動,從文學、藝術與建築的領域出發,成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知識傳遞者,接著並計畫將出版觸角延伸至百科圖鑑、圖文漫畫、偵探推理、類型閱讀
阅读资讯
请安装 Android 和 iPad/iPhone 「文宇宙」应用程序。这个应用程序会自动与您的账号保持同步,让您随时随地上网或离线阅读。